8/26/2025, 10:01

迎來另一個轉捩點:IndieCorp

產業興亡,匹夫有責

最近跟朋友閒聊到職場的動盪,現在不少公司對於員工的態度,似乎開始出現「非核心就丟掉」的傾向,特別是軟體工程師。原因很單純:AI。

老闆們每每看到新的 AI 產品帶來的開發效率,都會選擇張開雙手去擁抱,因為它快速、便宜、可替代(儘管他們不知道背後的成本有多少)。

這其實不算什麼驚喜。回想 2020 年第一次看到 ChatGPT 的時候就大概有了這個想像,只是沒料到五年就燒到我們身邊,變成職場現實。

這個劇本,我們早就看過一次。

自媒體的興起就是例子。YouTube 這類型的影音平台出現之後,創作者只要有想法,就能開個頻道經營起來,完全不需要像上古時代一樣,費了很大的成本只為了在電視上曝光幾秒。這種「去中介化」的力量,正在軟體產業重新上演。

工程師的未來?

軟體工程師要嘛選擇繼續「手刻」,把自己練到極限,對抗 AI 的洪流 (然後被沖走) ;要嘛轉型成「詠唱者」,站在更高一層的抽象,把需求轉換成 AI 能懂的語言駕馭他。

未來,我們不再需要一行一行寫程式,而是更像在玩一場大型的策略遊戲——規劃流程、設計架構、拆解需求,然後交給 AI Agent 去執行。

AI 衝擊前端生態?其實沒你想的那麼容易被取代

那 UX 呢?

UX 原本是產品跟用戶之間的膠水層,把複雜的功能轉換成使用者友善的操作。但現在,AI 擁有的使用者資訊,遠比一份份 User Survey 還強大。不像工程師,UX 的價值,也可能被 PM 拿走——想要開發需求?PM 自己先唱出一份 wireframe,再丟給工程師 (或甚至也根本不需要工程師了)

真正的價值

沿著這條路看下去,未來最有價值的能力,不是你多會寫程式或介面設計的多精緻,而是「你能想出什麼」。 你想做什麼產品?你有什麼點子?有了方向,剩下的 AI 都能幫你打理。 這種時代,就算這些語言模型訂閱費用再貴,以創業來說只要總成本比最低薪資 NT28,590 還低,都是非常划算的!

所以,一人公司(IndieCorp*)的盛行,只是時間問題。

我就叫他 IndieCorp 了,想不到可以跟「自媒體」相仿的詞彙。

我的例子

拿我自己來說,以前隨手記下一堆 side projects 的點子,最後都卡在「沒時間」。 但現在,稍微整理一下邏輯、給一個架構方向,也許不出一天就能把 prototype 拉出來。 很多事情,從「遙不可及」變成「舉手之勞」。開發上也調教了幾個不同面向的 agent,讓我能專注在「想什麼」上,而不是「怎麼做」。

代價就是開銷漲,薪水沒漲的過渡期 💸

結語

過去,我們見證了自媒體顛覆傳統媒體;現在,我們正站在另一個轉捩點,迎接 IndieCorp 衝擊傳統企業。 與其害怕「職位消失」,不如把它看成「機會釋放」。 因為 AI 把「需要十個人才能做的事」縮小成「一個人就能完成」,你不再需要找特定領域的專業人才,花費高額的人事成本,每個角色都有對應的模型/產品幫你處理事情,例如透過 n8nMake 這些自動化流程來訂製你個人的秘書。

那麼,留下來的問題只剩下: 你,想做什麼?

我想做水電工 👨‍🔧

@Compiled by ChatGPT

for en version: Approaching Another Turning Point: The Rise of IndieCorp